MENU
关于理工

【特别报道】何以为人师——师德建设大家谈之二

教育的真情

 

外国语学院 王欣

 

时间过得真快。寒来暑往,我已从学生口中的“欣姐”叫成了板正的“王老师”,而他们也成了我口中津津乐道的“孩子们”。记得刚毕业时,怀揣着对教师职业的憧憬,夹杂着清闲、自在的小心思,步入了高校教师的行业。十几年来,对于教学,困惑过,疲倦过,失落过,也真正体会到了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”的艰辛育人路。

初为人师时,压力不大。备好自己的课,讲完所教的班,答完学生的疑,温暖在“欣姐”的称谓中,自豪在课堂你言他语的自由中,沉浸在课下热络的私聊中……为师,不难。

没多久,学生逃课,游戏,开小差,补作业……课堂上五花八门的问题接踵而来。面对他们对学习的倦怠,对英语的冷眼相待,我开始迷茫了,困惑了,恐惧了。严苛的要求,无尽的说教随之而来:课堂管理、课业任务布置、检查、评估、记录……学习活动似波澜不惊般运行着。但在内心深处,与学生的疏离感日渐加强,一种莫名的恐慌油然而生,总觉得缺失些什么。

记得孙浩老师在外国语学院教学经验交流会上说,“她坚持每次早课都提前半个小时到教室,和学生一起晨读。她在班级里开展图书漂流瓶活动,从国外带回的外国小说供同学们轮流借阅”;王新老师说过,“尽管家里有这样那样的不易,但我从来没有一次怠慢过我的教学”;朱海萍老师对于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与分享,戚晓娟老师人文关怀理念下的教学内容设置,迟韧老师“英语趣配音”手机软件上一百多条配音分享,杜新宇老师朴实的“匠人精神”备课文稿及激情四射的课堂境界,这些使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缺乏的正是真情,教育的真情。这种真情,朴实而自然,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,它揉捏在教师的一字、一句,一抹关切的目光,一句殷切的鼓励,一个温暖的笑容亦或是一次谦虚的求教;这种真情,是为师者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,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,对学生的友爱和尊重,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,对社会的认识与评价;这种真情,践行在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”中,无言之教,如春风化雨般浸入学生的心灵。

 

 

于是,我深刻地认识到,教书育人是真情的事业。在学生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,作为其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人,我们要有对学术探索的真情,要有对学生品行、情操、德行培养的真情。如此说来,为师,不易。

课上,我开始注重对知识的体验、探究、讨论、分享。2012年,大学外语教研部开展任务教学法研讨,受益于同事们的教法创新,我从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入手,设置与焦点话题、学生兴趣、社会应用相关的主题任务,实施项目研讨,体验互评互助的小组学习方式,使学生在评文、评师、评课、评方法、评效果的互评机制中体验合作式教学的快乐;尊重学生的差异,除了在任务布置上区分难易度外,更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获得了主动发展,是否展示出了丰富多彩的个性、健康的生活态度及价值观;帮助学生正确理解“严”与“爱”,使他们认识到大学课堂不是恣意放任,大学课业不是敷衍了事,教师严明的规范下养成的对知识严肃的态度是师爱的体现。课下,我以真诚、开放的心态面对学生工作选择的困惑,考研留学的疑虑,生活中的困难,交际时的胆怯,也许成效不大,但我会以光明、乐观的态度激发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。每当毕业生发来简短的祝福短信,每当听见与学生擦肩时那一声仓促却真切的“老师”,每当看见洋溢在学生脸上真诚的微笑,都让我暖暖地感受到为人师的小幸福。

是的,真情的教育,温暖,入心,绵长。

在我们身边,有许许多多勤勤恳恳的教师们,他们用自己朴实、平凡的方式践行着“以行立教、以德立身”,可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,但却是用最真情的教育,播撒着师德之光,照亮了学生成长之路。

 

(供稿:外国语学院      审核:李启海   于英焕     编辑:程力)